永远的怀念

—  纪念程其襄教授诞辰100周年

冯棉 (澳门人威尼斯官网哲学系终身教授)

大学毕业后,我有幸考入程其襄教授门下攻读数理逻辑专业的研究生。程先生是四川万县人,我校数学系二级教授,留德博士, 长期从事函数论、数理逻辑和数学哲学的研究。当时先生年事已高,就在家中的书房给我们授课,为此还特地准备了一块小黑板。先生指定的教材都是英文书, 上课时,他不细述书上的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讲解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重要命题的证明思路,进而理清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揭示理论“背后”的东西, 并讨论科学理论建构的基础与前提,遇到关键之处和重点、难点,还要在小黑板上写上几笔。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示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路径, 真是受益匪浅。

我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自选的,名为《逻辑类型论的演变和发展》,这一选题颇为先生赏识。首先在于选题的重要性:它是现代逻辑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国内的研究基础薄弱:很少有人涉足,即便提及也是零散的,引述的又均为第二手资料。程先生对做论文的要求是:必须从第一手资料出发, 作系统的且有一定深度的研究。为此,我去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英文资料,包括怀特海(A. N. Whitehead)和罗素(B. Russell)合著的三卷本的《数学原理》 (Principia Mathematica),拉姆塞(F. P. Ramsey)、奎因(W. V. O. Quine)和王浩(H. Wang)的有关著作及论文, J. van Heijenoort主编的《From Frege to Gödel》等等,对逻辑类型论的起源、演变过程直到最新发展情况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探究,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程先生对后学爱抚有嘉、处处提携,使我深受感动。记得上世纪80年代,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莫绍揆教授主持召开“全国数理逻辑学科带头人小型研讨会”, 先生在应邀之列。我当时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先生让我作为他的代表出席会议,于是我“享受”了学科带头人的高规格接待,也认识了不少学界专家。 我的第一本著作《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1989)是先生审阅的,之后,先生又亲自为我的另两本著作《广义模态逻辑》(1990)和《相干与衍推逻辑》(1993)作序。 再后来,先生把他负责的《辞海》的数理逻辑和数学哲学辞条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全都交给了我,凡此种种,都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之中。

程先生酷爱读书,是图书馆的常客;他知识渊博,有深厚的科学和哲学素养,德文、英文、日文都好。听说文革中考教授,试图证明教授是草包、不学无术, 结果先生考了全校第一,由此传为“美谈”。

也许是德国留学时养成的习惯,咖啡加面包是先生早餐的必备“菜单”。于是,看望先生时,就常送咖啡给他。先生兴趣广泛,平易近人,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 从学术研究、中外文新书、社会新闻直到围棋、足球,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我时常想起先生的教诲,它鞭策我像先生那样为人和治学。今年是程先生诞辰100周年,谨以此文作为对先生的追思和缅怀。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