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 团结协作 振兴数学

—四十年前数学系系主任工作回顾

胡启迪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面临新形势,中央对干部培养作了战略部署。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对新干部需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很多优秀干部在新部署下走上了各级党政领导岗位。当时校党委领导严凤霞同志,多次与我谈心,鼓励我出来,为大家服务。1984年,德高望重的曹锡华教授,在担任26年华东师大数学系系主任后,面临退位。由曹锡华教授提名,经校党委批准、宣布,新老交替,我于1984年6月接任了新时期数学系的系主任工作。这是华东师大建校来,继孙泽瀛教授(1952年1月受聘)、曹锡华教授(1958年8月上任)后的第三位数学系系主任,由此开始了我人生的新一段旅程。

1

1984年笔者与华东师大数学系名誉系主任曹锡华教授(右)

1992年6月上海市市长黄菊签署的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书下达,我被调离到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的岗位。到上海市教卫党委组织部门报到后,抓紧在数学系进行工作移交和扫尾工作,以9月份教师节为标志,我离开数学系(除兼任控制理论研究生教学工作至1998年外),全身心投入市高教管理工作。

今日回顾1984年6月至1992年9月这段近40年前的数学系系主任管理工作,还是别有深味的。2023年5月10日上午在校老教授协会数学分会现会长汪志鸣和前会长赵小平的推动与召集下,当年一起合作建设数学系工作的老同事陈志杰、唐瑞芬、黄丽萍、蒋鲁敏、陈果良、马继锋,与胡启迪相聚,共忆当年系主任工作往事。有幸上海市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兼学校老教授协会会长杜公卓也莅会与大家合影留念。

2

前排左起:陈志杰,杜公卓,唐瑞芬,笔者,黄丽萍

后排左起:汪志鸣,蒋鲁敏,赵小平,马继锋,陈果良

3

胡启迪与杜公卓合影

当年办系的生态环境

由于十多年“文革”对教育的破坏,使正常的、健康的教育秩序被扰乱,人才断层。粉碎“四人帮”后,教育秩序逐步恢复,招生、教学工作重启,科研工作活跃,出国进修涌动。

1972年五校合并后,1978年5月又分校复办,使教师队伍重组。1980年8月,恢复原校名澳门人威尼斯官网。科教事业发展后,学科重组,新系涌立。1979年5月校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分流了我系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的教师。1984年12月校新建数理统计系,又分流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研室的教师。1984年数学系的基本架构为代数、几何、函数论、微分方程、计算数学、运筹学、控制理论、中学数学教育等8个教研室。因此,当时数学系的管理工作,面临凝聚内力,增强内涵,组织队伍,形成体系,振兴数学系的任务。

同时也思考着,在改革开放大潮初涌的形势下,为了使工作实施有成效,我应承担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感到自己是一个过渡人物,从系主任业务素质的要求来说,我是欠缺的。在这特殊历史阶段,我挑起这工作担子,重要的是做好承上启下、团结全系师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振兴数学系,抓好基础教学,培养好学生,多出科研成果,提升数学系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在我表示愿意接受组织任命,挑起系主任工作担子时,我就请求组织,同意我在这岗位上稳定一段时间,干出实效,不要频繁调动。我对自己设立的行为目标是:做好服务工作,以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为党的力量争光;业务与行政管理“双肩挑”,践行“红专”道路。明确定位后,我义无反顾、日以继夜,全身心地扑在数学系系主任工作岗位上。群众的厚望与组织的信任,促使我献出自己的精力与智慧。

系领导班子群体

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搭建系行政领导班子,即“组阁”。改革开放初期,选人机制比较开明,可由我根据工作需要负责提名,再由系总支集体讨论负责审核,最后由校人事部门任命。由于“文革”前、“文革”中、“文革”后,我在数学系摸爬滚打了20多年,因此教师之间是相当熟悉的,加之半个月内,通过走访、谈心,约见了近50位老师,广泛听取意见,对班子的人选,基本成熟在胸。除了上级确定的班子成员必备的基本条件外,我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1)对教学、科研富有经验的业务骨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进修归来的教师。他们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有助于引领系的教学、科研方向。应尽早、尽快陆续吸引到班子里来。

(2)年轻实干,精力充沛,基本是“文革”前60年代毕业的中青年教师。

(3)注意分布的均衡性(即毕业的年份、教研室的分布、毕业的学校、老中青梯队、性别结构等)。

(4)有一颗为公众服务、为数学系建设作贡献的红心。

从1984年6月到1992年9月间,除1988年1月至1989年8月我赴美做访问学者外,共组织了三届系主任班子,前后搭档的副系主任有10余人。每届以2年为期,如接力赛一样,一棒传一棒。有人喜称如服兵役,服役期间,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大家仍坚持承担教学授课任务,但多少减缓了个人科研进度。大家没有当官谋利的杂念,有的是为建设好数学系作奉献的决心,由此而获得群众信任。这三届班子是:

系主任(1984年6月至1988年7月;1991年1月至1992年9月)为胡启迪。

副系主任(1984年7月至1986年10月)为陈志杰(科研)、唐瑞芬(教学)、徐振寰(人事);

副系主任(1986年10月至1988年9月)为吴良森(教学)、邱森(科研)、许鑫铜(人事)、徐钧涛(学生)

副系主任(1991年4月至1992年9月)为王建磐(科研)、黄丽萍(教学)、马继锋(人事)、陈果良(学生)、蒋鲁敏(教学,1992年3月提任)。

另系主任(1988年7月至1991年1月)为陈志杰。

副系主任(1988年9月至1991年4月)为宋国栋(教学)、袁震东(科研)、马继锋(人事)、徐钧涛(学生)。

4

1986年11月23日系主任班子在一起

左起:陈志杰,徐震寰,曹锡华(名誉系主任),胡启迪,唐瑞芬,毛羽辉(教学秘书)

5

1988年1月系主任班子在一起

左起:徐钧涛,吴良森,许鑫铜,笔者,曹锡华,邱森

7

1992年9月5日系主任,总支书记办公会议成员留影

前排左起:黄丽萍,许鑫铜,王建磐,笔者,毛羽辉

后排左起:马继锋,陈果良,唐明建,王继延,蒋鲁敏

7

1992年9月5号笔者离开数学系,参加最后一次总支会后留影

左起:温玉亮,陈果良,吴铁延,王建磐,唐明建,胡启迪,许鑫铜,王继延,张维敏

三十年后的2014年,我们这些多半已是教授的战友,重聚在一起,都为这段美好的共事而欣慰。1986年换届期间,我们曾在留赠的一本照相册上共同署名,写下了共同的心声:“一九八四年七月至一九八六年十月期间,我们为数学系的振兴曾共同战斗,一起工作。无愧的是,我们恪尽职守;荣幸的是,教师赐予信任。我们间的友好合作将载入美好的记忆。”彰显了当年我们这代年轻人的风貌。

8

2014年7月3号笔者与曾经合作过得历任领导班子成员聚会留影

前排左起:笔者,徐钧涛,许鑫铜,唐瑞芬,胡之琤,黄丽萍,毛羽辉

后排左起:马继锋,陈果良,王继延,邱森,陈汶远,王建磐,陈志杰,吴良森

治系理念与强系建设的回顾

新组建的系主任班子,除了常规的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外,在全面振兴,强系建设,治系理念和措施上可作如下记述。

(一)确立了稳定数学系长期发展的“三支柱”理念

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我们摒弃了在“左”的思潮下,曾发生过的“形而上学”,“斗争至上”的错误实践。如为了强调联系生产实际,就贬低基础理论的作用,导致教学中基础理论的削弱与断缺;科研方向上,时停时续,反复折腾。当加强基础理论时,又轻视应用研究的成果,忘却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有责任。当强调“师范性”时,又机械地围绕中学的现状转,忽视提高学科水平是确保高校办学质量的要义;当放手加强科研工作时,又忘却师范大学提高基础教育水平、教书育人的职责,一味向综合大学看齐,辜负社会对重点师范大学的期待,希望师大能多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服务。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应用”、“师范与学术”几对矛盾,常困扰着师范大学的办学方向。我们系主任班子认识到,要发展好数学系,全局上必须建设好“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三根支柱,确保互生共荣多赢,而不是相互贬低埋怨。尤其是领导必须有全局观点,统筹驾驭三者发展,形成繁荣局面,确保三边形的稳定结构。

从历史上讲,“基础数学”是数学系的主流学科,尤其是代数和函数论学科,有雄厚的基础,我们必须有争一流的意识,确保其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拿出王牌,去全国范围竞争。系里又引入复旦大学沈纯理教授,增强几何学科力量,开设整体微分几何的研究。之后周青博士从美国归来,又增加了低维流形拓扑学的研究。总之,系里为基础数学工作大开绿灯。

“应用数学”是新兴学科,又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需要培养大批人才的地方。而我们的经验还不足,需要探索,需要力量的协成合作、优化组合,我们应予多加鼓励支持,为此在上世纪80年代,除成立代数研究室外,还成立了应用数学研究室和应用数学实验室,希望在开拓课题,相互协作,形成成果,装备计算机上起作用。为了求得数学系的均衡发展,我们坚持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并重的方针,通过1986年开始的前期准备,于1988年正式设立应用数学专业,开始全国招收新生。1987年引入南京大学叶彦谦教授的优秀博士朱德明来系工作,开拓了动力系统的定性理论、分子理论及同宿、异宿环分支等常微分方程科研新方向。1988年引入在美国获取博士学位的魏木生,增添了计算数学教研室力量,壮实了数值代数方向。

经过十年努力,全系汇聚了代数群与量子群、代数几何、李代数、型论、值分布理论、算子谱论与算子代数、巴拿赫空间理论、偏微分方程、奇异摄动理论和应用、动力系统、生物数学、数学规划、代数图论、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系统理论与最优控制、数值代数、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等研究方向,取得可喜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相当影响。科研上的突破,成了数学系振兴的龙头。

9

1987年7月20日出席高等数学(化地专业)研讨班全体代表合影

数学系前排有:陈美廉(右1),许明(右4),林克伦(右5),曹伟杰(左3),笔者(右6)

10

江浙沪生物数学研讨会于1991年4月在华东师大举行

曹锡华(前排右七),笔者与王辅俊(前排右三,右四)出席

11

1992年中日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及相关专题联合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

前排袁运开校长(左九),陈昌平(左七),李大潜(左三),姜礼尚(左四),董光昌(左十),叶其孝(左十一),王传芳(左十二),笔者(左一),陈恕行(二排左一),王学锋(四排左四),王继延(四排左一)等出席留影

1985年我系《数学教学》杂志三十周年庆,陈省身教授专门题写“廿一世纪数学大国”赠词,这是全国数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我们数学系对未来的追求。

12

(二)把扶植、引进、培养青年骨干作为战略目标来实施

“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百废待兴,经过几年努力,教学工作逐渐走上正规,但高水平、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学科带头人队伍的形成须待以时日。数学又是年轻人的学科,为了夺回十年“文革”的损失,把华东师大数学系推向国内前列,我们只有卧薪尝胆,加速青年队伍骨干的建设。名誉系主任曹锡华教授有这样的远见,我们班子有这样的共识。为了数学系的明天,我们个人愿做这样的“人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们通过:

(1)在本科高年级选拔尖子,吸收进入各学科讨论班,或进行研究生培养,或留系当助教。如稽善瑜、庞学诚、胡善文、林华新、金路、韩正之、谈明德、王珂、刘为国、郁星星、汝敏、陈猛、伍胜健、李宝勤、王跃飞等。以后他们在国内外数学研究、数学教学、数学管理上做出了重大成绩,成为数学科学中的一串新星。

(2)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高层次讨论班和国际学术会议。

(3)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人员。如留法博士肖刚,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周青,南京大学博士朱德明等,充实科研教学力量。肖刚1984年2月获学位后,即回国被引入我系,他的博士论文对亏格2的纤维化作了系统研究,并在著名的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数学讲座》丛书中发表。是这套丛书里第一本中国人写的专著。回国后他培养研究生,引领了国内“代数几何”方向。

(4)由自己培养的博士生尖子,留校后壮大人才队伍。如王建磐,1981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2年考取本校的在职研究生,并于当年获取中国国内培养的首批18位博士之一。以后它与曹锡华教授合写专著《线性代数群表示导论》,成为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代数群表示的专著。他又与美国代数学家帕歇尔(B.Parshall)开展了长达20年的合作,在量子群的结构、表示、上同调等问题上均有重要建树。除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外,1990年他与帕歇尔(B.Parshall)合著的《量子线性群》由美国数学会出版。1992年9月,我赴市里工作后,他接任我任新一届系主任。1994年起,他先后被选为副校长、校长,为华东师大创造一流高校工作,贡献了力量。另如时俭益,1985年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华东师大,继续研究代表当今代数学重点方向之一的代数群与赫克(Hecke)代数的卡仕坦—鲁斯蒂格(Kazhdan-Lusztig)表示理论。而他所研究的考克斯特(Coxeter)群的胞腔理论,正是该方向的核心。他所引进的仿射外尔(Weyl)群符号型概念,已经被国际学术界正式命名为“时排列”,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并培养出一批博士、硕士。再如谈胜利,获取博士学位后,接过“代数几何”研究方向,曾担任华东师大澳门人威尼斯官网院长重担。曹锡华教授1988届的博士席南华,2009年被评为中科院院士,并任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5)破格提升一批年轻教授,如肖刚、王建磐、时俭益、庞学诚、朱德明、周青等,夯实了基础数学的领跑力量。

由此使数学系形成了一支星光灿烂的青年学术骨干队伍,推进了华东师大数学系在全国的地位,远播了在全国的良好影响。

(三)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改革开放力度

积极支持各教研室邀请世界和全国名家来系讲学,趁全国学术会议在沪召开的机会,尽力邀请专家来系作报告和讲座。先后有代数学科邀请国际著名美国代数学家汉弗莱斯(J.Humphreys)来系讲学两个月,把大家带到了世界代数群研究的前沿,并提出了不少研究课题;几何组邀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霍金(Hocking)教授来系作关于拓扑学的讲座;函数论组邀请日裔美国学者高崎(Takasoki)来系讲学算子代数理论一周;控制理论组邀请英国索尔福德(Solford)大学的控制理论专家弗莱彻(Fletcher)博士来组作一个月的系统讲课;1990年5月,微分方程组邀请莫斯科大学瓦西列娃(A.B.Vasileva)教授来系作奇异摄动理论讲学等等,一个接一个,讲课内容丰富、多彩、深刻。特别有幸1985年6月和1991年6月,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两次应邀访问我校,受聘我校名誉教授,并作专题学术报告,鼓舞全系教师迈步去实现理想。

13

1985年6月26号,世界著名大数学家陈省身在数学馆113阶梯教室讲学

14

1991年6月1号世界著名大数学家陈省身教授来数学系作学术报告,笔者主持

15

1985年,美籍华裔数学教授刘小东(前排左一)携夫陈颖教授(前排右一)来我校数学系讲学一学期. 1986年1月2日,刘佛年校长(前排左二),袁运开校长宴请外宾,后排左五为笔者、左三为俞建新、左四为校外办主任杨伟民

16

1991年9月初, 笔者(左)和何声武教授(右)在华东师大专家楼与来数学系讲学的丹麦专家Ivensen教授合影

17

1986年8月12日,笔者在IFAC MDG’ 86会议上报告论文

(四)集全系优势,强建数学教育学科团队,提升研究水平

自建校以来,教材教法研究一直是学校的特色,数学系也不例外。历史上形成了以余元希、徐春霆等老先生为代表的骨干力量。伴随着现代数学的迅猛发展,以及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需要给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是社会主义师范大学的责任担当。为此我们倾全系之力,思考谋划。首先从强建团队入手,我们挑选了一些具扎实的现代数学基础,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且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对数学教育充满爱心的壮年教师,通过编制调入和兼职的形式充实数学教育队伍。我通过逐个走访、谈心,力邀微分方程教研室陈昌平,函数论教研室张奠宙和几何教研室唐瑞芬(时任数学系副主任)加盟数学教育团队,联合原有中教室的全体教师一起,共同奋斗,拓展新天地,共同打造一支学术团队。其次,1985年当即派遣唐瑞芬赴美做访问学者,专攻数学教育,归国后成为中外渠道沟通,数学教育现代理论传授的得力者。然后于1986年成立数学教育研究室,成为团队施力的好平台。虽然当时没有经费、没有编制、没有办公室,但体制上的改革,立即呈现出强盛的活力,展开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

(1)邀请当代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来系讲学。此事由陈昌平教授促成,是打开数学教育研究的一着高棋。1987年冬,82岁高龄的弗赖登塔尔在系讲学三周,使大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数学教育的国际前沿研究,所呈现的新观点,令人深思。对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影响深远。

(2)承接国家教委委托的“1987年全国初中数学教学抽样调查”的项目。当时,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顺利推行,委托华东师大在全国范围内对初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教学、师资、管理和硬件等情况展开调查。我系负责该项目的数学部分,由胡启迪、田万海负责,许鑫铜、赵小平等老师参加。项目组设计了科学精细的抽样方案,在全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抽取了5万多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最后将获得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结论。项目结题时,国家教委聘请苏步青院士为答辩委员会主任,对该项目的“科研报告”和“咨询报告”进行了严格的责询和答辩。1990年,项目研究成果《全国初中数学调查与分析》由澳门人威尼斯官网出版社出版。1991年,该项目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8

1987年3月20日国家教委关于全国十五省市初中数学、语文教学抽样调查项目领导小组会议在华东师大举行,袁运开校长(二排右七)出席,笔者为二排右三

(3)数学教育学科的研究文献建设。1985年开始,招收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一起去举行讨论班,阅读数学教育英文原著。另在研究所讨论班内,也消化美国数学教育家的近期著作。加之论文阅读和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经消化、思考、翻译、改编、提升、出版,至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一个出版高潮。相继出版的有:《国际展望:九十年代的数学教育》(张奠宙、丁尔陞翻译);《数学教育学》(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合著);《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张奠宙、邹一心合编);《数学教育学》(田万海主编);《数学教育研究导引》(张奠宙、戴再平、唐瑞芬、李士錡等编);《作为教学任务的数学》(陈昌平、唐瑞芬、李士錡、李俊、邹一心、忻重义等编译);《数学教学测量与评估》(田万海主编);《数学素质教育设计》(张奠宙编著);《数学教学理论是一门科学》(唐瑞芬等编著);《数学教育学研究手册》(陈昌平等选译);《PME:数学教育心理》(李士錡编著)等。使我系迅速成为国内数学教育研究的学术资料中心,为我国数学教育方向的科学研究、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师教育起到奠基作用,影响深远。

(4)除了常规每年的教育教学实习任务外,又开设了几期为全国服务的数学教育助教进修班和着眼长远的上海中学教师硕士班,为培养和提升中学数学教师队伍内涵做奉献。

历史证明,这是一项有效的举措。此后数学教育大踏步前行,在课题中开拓,积极与国际数学教育界沟通、融入与交流,在国际学术活动中争取承担重要角色,形成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国际团队,主办数学教育国际会议;为基础教育事业服务,在国内举办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主动参与全国和上海课程教材改革,编制中学数学教材;进行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开展高中数学教材的国际比较研究;合力培养研究生,并在新世纪招收了第一批数学教育博士生;研究数学史,编写专著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一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有影响的力量,发展为一个国际著名、国内领先的学术团队。

(五)审时度势,跃步研究生培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正式开启学位制度。由于我系原有教授队伍的实力基础,因此最早获得基础数学博士点授予权,全国首批国内培养的18位博士中,曹锡华教授培养的王建磐博士,列居其一,其他李锐夫、程其襄、钱端壮等教授都牵头招收基础数学硕士生。

改革开放后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成为办系成效的重要标志。经过全系努力,除获得“基础数学”博士点外,各教研室还为数学系争取到了一级学科数学下的所有二级学科硕士点。1984年度我系研究生招生数急速攀升,为数学系事业振兴夯实了基础。从长远看,研究生教学将是未来一流大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曹锡华教授说:“我们都是铺路石子,要给研究生助把力”。我们这代人有责任,并且应该在教书育人方面多做些工作,使得一代更比一代强。

19

1986年7月5日,在1986届研究生毕业茶话会上,(左起)笔者,曹锡华,陈汶远

20

1987年国家教委直属六所师大数学系研究生工作交流会在华东师大举行,后排左二为笔者

同时,全系统筹了教学力量,开设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与控制”、“计算数学”各硕士点的专业基础课(概率与统计硕士点因成立了数理统计系,由他们管理规划)。这也为加强教学,挖掘各学科潜力,提供了一批丰厚的选修课,在系里形成了丰富的选修课群,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至1988年底统计,全系选修课程近达60门,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数学系在完成本科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助教进修班等各类教学计划的同时,由于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还担负着全校大多数系、所的多层次的高等数学繁重教学任务。全系教学工作蒸蒸日上

21

1986年12月华东师大1985级应用数学助教进修班结业留影

前排左起教师为:赵书钦,征道生,杨耀錩,袁震东,董纯飞,郑毓蕃,徐振寰,笔者,陈志杰,毛羽辉,郑英元,洪渊,陈德辉,吴伟良,丁洁,马继锋

22

1991年12月华东师大在山西矿院举办的应用数学助教进修班结业,笔者为前排左七

23

1986年12月23日国家教委应用数学专业研讨会于北京大学举行,笔者(前排左四)出席

(六)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处理好各种关系,凝聚团结向上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事业发展很快,但涉及利益得失时,各种矛盾凸现。如作为高校教师,必须科研随身,尤其是事业蓬勃发展期,但一些教师因“文革”耽误,疏于科研,而成心理压力的矛盾。又如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本科教学与外系教学出现的轻重矛盾;职称评审中有限名额与长期队伍人才积累的矛盾;科研论文与潜心教学的矛盾;工作繁重、生活负担与待遇过低的矛盾……等等。

为此在管理工作中,需做许多思想工作、政策调整工作和安抚工作。以及为解决暂时矛盾,在特殊历史时段,采取自助、自力的办法,以提高教师待遇,解除后顾之忧。针对当时实际,需在“增收”上开拓路子,组织人员为大家服务。我系一些教师慎思勤干,打开局面,做出了奉献,我们不能忘怀。如由黄丽萍负责,邹一心、宋国栋等一些同志参与,通过组织当时的优秀高中数学教师,为中学数学教育服务,一起编写了一套影响颇广的《数学学习丛书》,以及举办教学辅导班等措施,坚持数年,上下齐心,既显现教育成果,又增收了财源。定期清理账目,财务公开,提高了教师收益,和缓了教师情绪。

我们深深体会,要把一个系搞好,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看到精英的突出贡献,硕果累累、获奖频频,也要看到众多人的平凡工作,默默奉献;既要看到青年教师尖子,披荆斩棘、突飞猛进,昂首前行,也要看到老年教师,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如朱福祖教授年逾八十,还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既要奖励成果创造者,也要感谢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的事业建设者。领导只有心里想着各方面群众,才能使全系工作拧成一股绳,团结向前进。

(七)乐于奉献,善于引导,服务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

回顾近四十年前,担任数学系系主任这段教育人生,除了要感谢数学系老教师对我的鼓励,几届副主任一起合作共事的配合,各教研室主任坚实的支撑,和全系师生对我的支持外,我特别要感谢系里一支乐于奉献、善于引导、长期坚持、服务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干部队伍(或是专职总支干部,或是专职政治辅导员),他们默默无闻、长期劳作、精细服务、心系师生,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在一茬一茬数学系师生中留下心碑。在这个时段里,先后担任总支书记的是陈汶远、徐振寰、胡之琤(主持)、胡启迪、许鑫铜等。正由于有这样一个和谐的干事业的环境,给了我们系主任工作极大的支撑。它既传承了创系来数学系老教师留下的爱国爱党、团结互敬、严谨治学、尊师爱生、勤奋向上的好氛围,又有一个把握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为民服务,热心思想工作,在教学、科研、育人工作中起好核心保证作用的党总支力量。从而孕育了数学系“团结向上,勤奋敬业”的暖心“小气候”。此刻,我特别怀念我的学长、挚友徐振寰同志,在创建控制理论教研室时,他是支部书记;我任系主任时,他是人事副系主任;后来又任党总支书记。作为一个党政干部,他留下了许多朴实的好品质:关心人,帮解困;爱护人,不“整”人;人厚道,行清廉;忠诚党,凝人心。他是数学系和谐环境中的一朵云彩。1988年,因医疗误诊,不幸遽逝,十分悲痛。

24

1987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笔者与总支书记徐震寰一起去师大二村数学系教师家庭拜年慰问,在回一村的路上

25

1985年4月14日数学系工会组织自行车旅行,线路由上海各家出发,骑行至南翔集中,然后经嘉定、罗店、王守根家、最后回华东师大.左2为笔者

26

1987年6月27日数学系总支举行20年以上党龄的党员座谈会

前排左起:徐小伯,陈昌平,徐震寰,朱福祖,张奠宙

后排左起:胡之琤,刘宗海,许鑫铜,陈信漪,董纯飞,笔者,王辅俊,杨耀錩,马继锋

27

1987年系民选产生的数学系新闻人物:左起王建磐,肖刚和黄丽萍

最后,对数学系办公室的工作必须书上一笔,其中老乔(理)和小马(继锋)是系办公室行政管理干部的代表。老乔1954年调入数学系,担任办公室教务管理工作,直至退休并返聘,长达40年。数学系几代师生,都知晓乔老师,他负责学生的教学管理,排课调课、教室安排、考场设置、教学任务书下发、成绩登录、学籍管理、信息处理……,几十年间留下了“认真”“淡泊”“敬业”’的特征。他以工整为特色,一手好字。他刻写的讲义、文档,往往胜过打字机的效果,因为数学讲义有众多数学符号,公式中有多层叠式,当年的机械打字难以完美,而手写却显优势。他手写的文档,已成为历史文物,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另小马来到办公室后,团结众人,热心工作,谦虚谨慎,以身作则,以办公室为家,思想领先,培养骨干。稳住了集体,又培植了新手倪明。倪明勇于接班,顺应时代之变,在信息化到来之时,挑起用计算机来进行学籍管理的重担,与刘庆一起研发学籍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并被推荐各系使用。在1986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为唯一的教务员代表发言。从此,教务管理转入新时代。

28

老乔的一手好字

华东师大数学系创建至今已有72年,时至今日已发展到新的高度,扩展为华东师大澳门人威尼斯官网。我作为建系来的第三位系主任,在上世纪80年代牢记使命,勤奋耕耘,积极开拓,已留下了自己特有的印迹,此生为有这段经历而欣慰自豪。

(2023年7月28日)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