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锡华先生对数学系发展的贡献

张奠宙

曹锡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个年头了。 最近看到代数教研室的老师发表了许多纪念文章,情深意切, 很是感人。 不过, 我觉得曹先生的贡献不仅在代数方面, 他对整个数学系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以下叙述一些个人的感受。

1954年我来华东师大读数学分析研究生班。那时, 在学生中流传曹先生的许多故事。 例如, 他是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成员, 几何学大师陈省身是他的老师, 刚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吴文俊是研究院的同学, 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立刻就回国了。最近, 刚刚翻译完邦德里雅金的《连续群》,那是代数, 也是分析。 总之, 相当神秘,觉得高不可攀。

1956年我留校后和曹先生有近距离的接触。 真实的感觉和以前的想象完全不同。他非常平易近人,谦虚少言,绝无盛气凌人的架势,而且独立思考, 有真知灼见。 1957年, 他入党了。作为一名党员教授,他事事带头,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 那时, 按照苏联莫斯科师范学院的教学计划设课, 就让曹先生去教“初等代数研究”, 尽管这是大材小用,他未必想得通,但仍旧毫无怨言, 积极应对。 为了联系生产实际,他也钻研测度论,研究随机过程。 但是, 1950年代的华东师大数学系, 科研上确实没有什么像样的成果。 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的惟一论文, 就是曹先生自己刊在《数学学报》的那一篇。 把数学系的研究水平搞上去, 成为他的最大心愿。这里要记叙的是曹先生在数学系发展的过程中参与的两次重大决策。

第一个重大决策是在1961年。 那时, 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政治运动暂停,教学回到了正轨。学校要办5年制, 开专门化, 因而要求各系将1958年以来的科研加以整顿, 提出新的目标。 1961年冬天, 当时的总支书记刘维南, 副系主任郑启明,加上曹锡华、陈昌平、张奠宙, 多次在程其襄先生家里, 讨论数学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显然, 曹先生是这个讨论小组的核心。 他懂得多, 看得远, 搞上去的决心大。 记得他说过:“科学研究水平没有师范和非师范之分, 落后就要挨打”。在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决策之后, 数学系的科研方向和师资培养方案付诸实行。 曹先生和郑启明同志是系的正副主任, 具体由他们二人负责实施。

当时,分析组一分为三。 函数论除了继续保持整函数和半纯函数的研究特点之外, 开始广义函数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向, 概率教研室除了继续数理统计的研究之外, 开展随机过程方向的研究;微分方程组除了继续研究常微分方程之外, 开展抛物型方程、椭圆型方程和微分算子的研究; 代数组保持有限群、代数数论研究的基础上,着手李群、李代数的研究。 几何组要从射影几何转向微分几何。一份详尽的数学系师资培养规划就这样产生了。这份规划, 虽然是大家的集体创作,但是曹先生在学术上的领导作用, 是显而易见的。

在1960年代初,这一规划顺应了大家的心愿, 在经济生活相当困难的情形下取得了学术上的进展。当时各个教研组都有科研规划,讨论班普遍举办, 每个教师都有奋斗目标,学术队伍初步形成,研究水平迅速提高。虽然1964年以后, 政治运动又多了起来, 但是“学术惯性”一直持续到文革开始。 文革结束后,数学系的科研恢复的相当快, 应该说得益于1960年代时打下的基础。

第二个重大决策有关数学系的教学。

1980年代初, 曹先生继续担任系主任。他一方面抓科研, 一方面抓教学。师范大学的数学系应该怎么办? 要不要向综合性大学数学系看齐? “澳门人威尼斯官网”改成“华东大学”, 把师范帽子摘掉行不行?一时思想很混乱。 记得是在1983年。 77、78届学生刚刚毕业,教学工作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高, 特别是要修订教学计划。在曹先生的主持下,召开了多次会议,我作为函数论教研室的主任参与讨论, 最终确定了新的教学改革思路, 即前两年打好基础, 后两年实行“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数学教育” 三条选修系列并举的方案。 这样, 既保留了师范特点, 又能够在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学术发展上, 贡献师范大学的力量。 这个方案, 在多次师范院校数学系教学研讨会上推广, 以致形成全国性的共识。直至今天, 这一方式仍旧是我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基本办学模式。 曹先生的领导和决策, 起着关键的作用。

值此纪念曹先生90诞辰之际, 谨以以上述文字表达思念之情。

button